关灯
护眼
    战事终于告一段落,王小飞、吴用等人也回到济州府,继续进行大后方的建设。

    后方建设好了,才能为前线提供更多的装备和粮草,将士们打灰的时候,也会更加卖力。

    而梁山剩余的资金储备,除了日常开支以外,大部分拨给了军械所和海军部门。

    拨给军械所的目的,是让武开他们继续加班加点,生产更多的火药,制造更多的霹雳弹。

    经过恩州的实战,以及洛阳的拆墙作业,两相印证下来,火药和火器,真是妙用无穷。

    无论是用来炸城,还是用来炸人,效果都杠杠的。

    目前梁山掌握的技术,还不足以造出火炮。

    虽然能做一点火铳,但性能不佳,不是很合用。

    关于火炮的设想,王小飞已经同凌振进行过商议。

    凌振表示想法很好,但难度极大,需要漫长的技术积累,方能予以实现。

    其中最难的技术瓶颈,是冶铁术的限制。

    宋代冶炼的钢铁杂质太多,其强度根本无法满足火炮的需求。

    王小飞深知造炮的难度,只能叫凌振继续研究。

    目前能够用于战场的火器,还是武开的霹雳弹。

    对于这种前线急需的物资,该拨的钱,那自然是少不了的。

    而给海军部的钱,主要用于从江南采买粮食。

    前线的仗虽然打完了,但二十几万大军还没有撤下来,打灰的打灰,守城的守城。

    将士们日常所需的物资供应,是极大的消耗。

    所以李俊等人前段时间建立的南方买粮渠道,并未停止交易,至今仍在运作之中。

    南方军阀方腊所控制的苏湖地带,乃是天然的产粮地,地理位置相当优越。

    再加上南方这两年并无大的战事,江南百姓安居乐业,手中有不少的存粮。

    反正放着也是放着,不如倒倒手,卖给别人,赚两个零花钱,给婆娘娃儿花一花。

    而朱武的荆湖军团,也将手头的粮食,用各种手段运往梁山本部,减轻前线的负担。

    目前来看,靠着各处的支援,还是能让几十万人继续坚持的。

    等夏收结束,新粮下来之后,整体的负担,就没那么重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今年的春耕活动中,梁山也取得了几分进展。

    两位农学大家薛稷和邓载,开始推广一种新兴作物。

    这种作物被宋朝人称为蜀黍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高粱米。

    高粱最早由魏晋传入我国,由于口感不佳,并不为人重视,种植面积一直不高。

    但这种植物耐热抗旱,能够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,甚至在一些盐碱地带,也能生存下去。

    因为它顽强的特性,受到了薛稷、邓载等农业专家的重视。

    经过初期调研,农学家们发现,在山东贫瘠土地上生长的高粱,其产量仅比小麦低三成左右。

    而高粱米虽然难吃,那也是粮食的一种,在荒凉的年份,实在没得吃了,也是救命的口粮。

    在比较富余的年份,人们普遍把高粱用来酿酒酿醋,其秸秆也能用来当做燃料使用。

    梁山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,粮食方面的需求也日渐攀升。

    如果遇到战事,筹措粮草就成了大问题。

    因此薛稷和邓载提出试种高粱的建议之后,很快就被梁山高层采纳,并且先在一些荒地和山地展开种植,试试效果。

    而条件较好的土地,还是由百姓自己发挥,官府在这方面就不要过多插手了。

    如果高粱的确长势喜人,都不用官府倡导,百姓自然会效仿种植。

    经王小飞提醒,薛稷他们派出工作组,赶赴山西,指导当地军民种植高粱。

    鲁智深和武松已在山西已经扎下根来,而当地除了几块平原之外,以山地居多。

    与其让这些山地荒着,倒不如种上高粱试试看。

    如果能够成功,那也是一大进项。

    梁山现在有大工程正在上马,需要大量的粮食储备。

    凡是能增加粮食产量的举措,梁山都乐于尝试一番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转眼之间,天气就变得温暖了起来。

    沧州与深州之间的聚义城工地,眼看就要完工了。

    陶宗旺已经开始筹备高墙的修筑工作,只等大批人力到位,即可迅速开工。

    梁山的春耕活动,也终于告一段落。

    呼吁百姓用劳动换取土地的诏令,适时下发,此举吸引了不少目光。

    在梁山的大力宣传之下,最终有四十多万百姓,加入到民夫大队之中。

    之前拨给山西鲁智深、荆湖朱武的用人指标,也得到了贯彻落实,最终组织了十五万左右的异地民工,加入到河北筑城前线。

    再加上一直在前线辛苦打灰的二十多万梁山士卒,目前能够投入到长城工地上的总人力,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之众。

    幸亏中原地带人口稠密,不然也支撑不起如此巨量的用人指标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与梁山远超宋廷的动员能力,以及山东百姓的信任,脱不了干系。

    没有百姓的拥护,再小的工程都没办法上马。

    朝廷平日里的做派异常蛮横,经常欺压我等小民,现在碰上事儿了,谁愿意替你干活儿?

    而梁山就有所不同,他们近几年做得很不错,经常为百姓着想,大家也愿意相信这个新的政权。

    有了庞大人力的加持,再加上各地运来的夯土材料,陶宗旺总是信心满满。

    继续奋战四个月,便可将女真骑兵隔离在河北之地,使之再也无法染指梁山的地盘。

    留给完颜吴乞买的时间,真的不多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梁山军民在奋力劳作,其他地方的人们,也没有闲着。

    比如说宋代最繁华的城市,东京汴梁,在金兵和梁山大军退走之后,再次焕发了生机。

    达官显贵再次过上了歌舞升平的好日子,空气中弥漫着醇酒的香味。

    而大街上为贵人们服务的百姓,也大都开心快乐,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奔走。

    当然,并非所有人都心想事成,拥有最好的生命状态。

    北宋的最高统治者,钦宗皇帝赵桓,最近就碰到了一件糟心事儿。

    话说徽宗皇帝赵佶,也就是赵桓的老爹,听说汴梁的危机解除,临时决定摆驾回宫,继续来到帝都汴梁,享受专属于帝王的幸福生活。

    听到这个消息的赵桓,有一种想要骂娘,哦不对,骂爹的冲动。

    他甚至开始怀疑,自己是不是从民间抱来的野孩子。

    说真的,有这样做父亲的吗?

    女真人大军压境的时候,身为皇帝的赵佶,跑得比兔子都快。

    现在敌人好容易退走了,他又要回来重新掌权,丝毫不顾及旁人的感受。

    赵桓的心里,就像吃了屎一样难受,可又不得不装出一副父慈子孝的做派。

    他托人给自己的亲爹赵佶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,信中表达了对太上皇浓浓的思念之情,而且上至朝野百官,下至黎民百姓,无不翘首以盼,希望太上皇能早日回京。

    咱们大宋朝的天下,还是离不开您老人家呀!

    赵佶接到信后,非常的开心,连夜召来蔡京,与其商议返京事宜。

    谁知蔡京表现得极为冷淡,说自己年老体衰,怕是不能再陪皇帝去汴梁了。

    赵佶仔细一瞧,蔡京果然苍老了许多,便也不再勉强。

    好巧不巧的是,童贯和王黼也同时发病,不愿再去汴梁。

    最后陪在皇帝身边的,只有李彦、梁师成这一对卧龙凤雏。

    宦官的命运,向来是与皇帝联系在一起的,皇帝要走,他们就得乖乖跟着,不然就是对皇帝的不忠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汴梁皇城,祈福宫内。

    宋钦宗赵桓正在批阅奏折,虽然国家控制的地域少了一大半,但那些鸡毛倒灶的破事儿,还是有不少。

    赵桓带着情绪,狂批了一个时辰,觉得有些乏困,便揉揉手腕,靠在御座上小憩一会儿。

    旁边伺候的内侍瞅见空档,上前通传道:“陛下,康王殿下已经到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,唤他进来。”

    “臣弟拜见皇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