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开封,皇宫内,正在准备每三年一次的郊祀。

    郊祀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国家盛典。

    所谓郊祀指的就是在郊外进行祭祀。

    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,帝王通过“绝地天通”,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,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。

    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。

    汉武帝定郊祀之礼,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。

    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。

    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“告代祭天”成为改朝换代的标志。

    隋唐时期大型礼书的编纂标志着郊祀制度的最终完善。

    郊祀仪式中的巫祭乐舞、游仙乐舞、民间俗乐、胡部新声丰富了郊祀乐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,郊祀乐章与诗篇是祈祷、祝颂等宗教情感的表现,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。

    这一日,赵昕将在三更时,率领文武百官前往郊坛行祭礼。

    圣驾出青城,向南拐个九十度的弯再往西去大约一里多地,就到了祭坛。

    赵昕进入外围墙的东门,到第二道矮土墙里边,面朝南设置有一个大帷幕,被称为“大次!”

    赵昕要在这里换祭服,头带平天冠。冠冕上有二十四旒(di),身着青衮龙服,外罩中衣,脚穿红鞋,腰间带纯玉之佩。

    换好衣服后,由两名太监搀扶着,走到祭坛前。

    祭坛下面有一个小幕围成的殿房,称为“小次”。里面设有御座。坛高三层,七十二级台阶,祭坛的平面方圆三丈多,有四个登坛的阶梯踏道,正南的踏道叫午阶,东边的叫卯阶,西边的叫西阶,北边的叫子阶。

    祭坛上设置有两方黄褥,位北面的一块是“昊天上帝”的灵位,东边面朝南的一块是“太祖皇帝”的灵位。

    两个矮桌上面摆着祭礼用品,又唱登歌的道士十几人,排着整齐的队伍,祭坛前还摆着宫廷乐器,有编钟和玉磬等。

    音乐奏响,开始跳的是文舞,就是两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姿色的不囊,囊中装着笛管并有结带。

    文舞之后就是武舞,舞者一只手拿短剑,一只手拿小盾牌,相对于文舞多了几个人,伴奏的乐器是敲击铜饶和响环,两个人共同带一只铜瓮模样的乐器就地敲击。舞者做出击刺的样子,如同乘云,又如同分手,都是舞蹈动作,音乐奏响,先击柷(zhu),柷是用硬木制成的,像个四方形的壶,上面画着山水图案,每次奏乐时就敲击它,内外共九下。

    乐曲终止时就击敔(yu),敔的形状就像是一只蹲着的老虎,脊背有一条像锯齿似的东西,一曲终了时,演奏者用破竹片刮这锯齿一下。

    主持祭礼的官员启奏请圣驾登坛,前导官都躬着腰,侧身在一旁引导皇上登上祭坛。

    赵昕先向正北边的“昊天上帝”的灵位拜,跪下敬酒,跟随的殿中监面朝东下拜,给赵昕递送酒杯,赵昕再拜一次方才起身,来到东边的“太祖皇帝”的灵位拜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