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朱治忽然提议收吴郡之兵,让孙策立即想到了秦始皇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。

    这十二个金人如今还在长安当中,只是有几个被董卓熔铸成了小钱。

    但要收吴郡之兵,总免不了让人想起了前面那句隳名城,杀豪杰.

    这是贾谊写的《过秦论》,吴郡豪杰对这篇名章可是一点也不陌生。

    所以要施行的话,孙策也是非常慎重,问道:“朱公怎么会忽然想起收吴郡之兵?”

    朱治一指前面的熔炉,问道:“将军可知我佩刀安国是如何打造的?”

    “愿闻其详。”

    朱治说道:“自丧乱以来,我数次征伐,共在战场上获戟一杆,刀两柄,后入主郡府,又在郡府里得长剑三柄,弩一张。”

    说完朱治转头看向孙策郑重得说道:“老夫自以为并未刻意收集兵刃,但仅一人仍有锋刃九数!我乃熔铸其锋镝,重新铸环首长刀一柄。在铸刀之余,尤剩精铁一锭。”

    孙策瞬间反应过来,朱治今日究竟想说什么。

    收天下之兵,未必是为了弱天下之民,更有可能是为了发展生产。

    果然朱治随后便说道:“老夫在吴郡任都尉日久,深知吴郡民风剽悍。豪强大家,常采铁鼓铸,一家聚众,或至千人。彼辈自为营堑,筑坞堡望楼,而养私兵。战乱之际,为武装这些本部私兵,更不吝铸造大量兵刃。以至于地方豪强,常驱逐长吏。即便屈从于朝廷,亦常把持地方僚佐。郡吏、县吏之家,常宾客千余,不肯应发调。”

    “故我以为将军如今已经稳定吴郡,应尽收吴郡之兵,以熔铸锋镝,铸成耒耜、耕犁、钱币,以便民生。”

    孙策面容为之肃穆,果然还是要诛豪杰啊。

    东汉豪强并起,朝廷都为之无可奈何,要尽收豪杰之兵,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易事。

    当然,这种事要是强行以威望逼迫,也不是不行。比如秦始皇,孙策要是有秦始皇那种威望,在吴郡这十三县,尽收豪强之兵,并非做不到。

    以如今郡中上万大军和在南方刚刚大胜而归的赫赫声威,要强行征收吴郡之兵,孙策觉得也是能做到的。最多代价大一点,就像小霸王历史上一样,多行杀戮。

    但这么干就太鲁莽了,有失一统天下的诸侯气度。

    历史上豪强烟消云散,变成了大宋的庄园员外、大明的江南地主,靠的也不是杀戮,而是制度。m.

    其实,在今天朱治跟孙策谈此事之前,孙策就已经将豪强部曲肢解的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当然,之前不是直接将刀砍向豪强,而是迂回了一下,给予了豪强部曲们更多的选择权力,让他们能够像自由客户、佃农一样,自行约定耕种契约。尤其是消除了人头税,使部曲、宾客、私兵对豪强的依附性都大为降低。

    这个制度,其实是从根本上瓦解了江东豪杰的部曲私兵制度。纵豪杰之强,亦不能起叛乱之卒。

    但这個过程就完全是温水煮青蛙了。

    豪强们根基动摇,上层大厦虽然充满裂痕,摇摇欲坠,但要是没有一个强大外力干预,没有一只强力的大脚揣上去,这个充满裂纹、摇摇欲坠的大厦,说不定还能一直存续很久。

    而朱治这条政令,显然就是以一项标志性的政令,加速终结江东的部曲私兵。

    而朱治随后说道:“郡县的官员长吏,多为郡中豪杰。我愿为众人之先,先行解散本部兵马及郡兵部从,以为县中豪杰之表率。将所有兵刃器械全部上交,铸剑为犁,以利民生。”

    本部兵马也就是江东豪杰们自己的宾客、部曲,连吕范都有宾客百人,朱治麾下也有数百部曲,更关键的是他手上一直还有一支规模在三千左右的郡兵。

    如今全部解散,从士卒转为编户。仅这数千名青壮从军事消耗变成了财富生产,就能带来非常可观的民生改善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收其兵刃,铸剑为犁,可以给吴郡提供大量的铁器农具。

    孙策赞赏道:“朱公大公无私,实乃江东之肱骨。使吴郡长吏,人人皆如朱公,则何愁民生不兴?何虑江东饥馑?”

    但问题就在于,不可能人人皆如朱治。他能够清晰的看到,支持孙策,随孙策势力壮大,他整个家族都能水涨船高。

    可其他官员、长吏、豪杰可没有这份觉悟。

    所以,孙策随即便问道:“朱公打算如何遂行此政,顺利收全郡之兵,而使豪杰顺服?”

    朱治态度刚烈,说道:“郡府一令之下,威权所迫,何人敢不顺服?上交兵刃,乃是其应有之义。可严明律法,诸私有禁兵器者,徒一年半。弩一张,加二等。甲一领及弩三张,徒刑五年。甲三领及弩五张,绞!”

    这条应该算是诸夏非常有名的律法了,也就是著名的私藏甲胄罪。其中还有一些细化,比如违禁兵器长槊、重戟、傍牌、旗纛之类的,皆禁止私藏。当然刀剑长弓之类的不算在其中。

    孙策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这条律法施行的可行性。历朝历代,只要秩序稳定,应该都能收上来这些违禁物品。

    但孙策还在思考,朱治却主动话锋一转,说道:“但我以为,此项法令之施行,收吴郡之兵,关键不在于收上来多少违禁兵器,而在于便利民生。所以能收上多少兵刃反而不足为道。”

    孙策讶异的一挑眉,收吴郡之兵,却不在意收上来多少兵刃?

    “朱公此言何解?”

    朱治从容自信的说道:“我闻法乎其上,得乎其中。法乎其中,仅得其下。郡府下令,要收全郡之兵,豪杰必不舍得轻易上交如此多精金良铁,此乃人之常情。”

    “为寻逃避之法,豪杰必将兵刃熔铸,制成器械。如此多器械,岂不便利于民生,提高生产?”

    “可若官府要求豪强铸剑为犁,怕是他们必有推阻,隐匿兵刃。”

    孙策大笑,好吧,你是懂谈判的。

    的确,如朱治所言。豪强、大族最是会对抗官府制度。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是常态。

    可是朱治这一波属于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!

    他名义上推行的是“收吴郡之兵”这个政策。

    官府政令一旦下达,豪强们自然是要针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反抗,扭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