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吴县自古就是吴越一带最繁华鼎盛的城市,规模城建都并不小。

    顾雍担任县令之后,更是政通人和,安置了大量的士兵、工匠的妻女进城,使人口进一步增多。

    所以吴县究竟有多少户人家,不仅孙策关注,同列在席的朱治、何夔亦非常好奇。

    顾雍立即向诸人详细介绍道:“孙将军平定战乱,使野无豺狼,河清海晏。吴县百废俱兴,不仅百姓在城邑安置,更有数户豪强之家搬到了城中,如今城中有十八坊一市,总共三千六百户,约两万人。”

    一坊基本上就是一里,平时是里正管着坊门钥匙,里正开门,百姓才能在白天出入坊内外,所以吴县的人口统计还是很容易的。

    接近四千户人家,比石城县那种四五百户的小土城的确是恢宏不少。

    孙策颇有兴致的问道:“是哪几户大族搬到了城邑当中?”

    “我族子弟皆在郡县出仕,故而妻女都接到了城中。此外还有陆氏、张氏等族。”

    “张氏?”孙策颇为惊讶,他记得张氏族长张允可是一位轻财重士的豪杰,族中部曲千人:“他怎么会离开坞堡,搬进城邑?”

    顾雍笑着摇了摇头,说道:“这个便不知晓了,或许是因为城中便利吧。城中商业繁华,各种物资皆轻易可得。这对常年龟缩在坞堡中,完全靠自给自足的豪强而言,极具吸引力。丰富的物资,其实是坞堡中最欠缺的。”

    孙策微微颔首,也有道理。不要低估战乱对豪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。

    从董卓之后,钱货不通,商品经济凋零,没有商队会窜访各处坞堡。只靠着自给自足,一处坞堡中若不具备生产条件,连瓷器、橘子都很难得。

    如果张氏判定吴郡将来必定会稳定繁华,那提前搬到城邑当中也算是个合理选择。

    此时朱治笑着开口,说道:“此事或许我知晓原由。张氏族长张允或许对孝廉有意。”

    堂内诸人纷纷瞩目,举孝廉这种事,看似是人才被动等着太守举荐。

    但事实上,运行了数百年的察举制怎么可能会这么简单、直接。

    豪强、世家大族早已融入这套规则当中,每年举孝廉都充斥着大族之间的利益交换。

    而太守也通过这种手段拉拢地方豪强,巩固自身位置。

    孙策立即来了兴致,问道:“张氏这是与我等示好?朱公可有意举张允为孝廉?”

    朱治沉吟说道:“张允仗义疏财,名扬州郡,举其为孝廉亦足以服人。故而关键在于,举其为孝廉是否利于将军统治吴郡。”

    “张氏是吴郡大族,部曲千人,若能得其襄助,吴县倒是能更为安稳。”孙策说过举荐孝廉的权力完全交给郡府,所以他也没有过多干预,只是跟朱治谈到当前统治,说道:“如今我等还是以吴县为重。”

    有一个稳固繁华的县,就足够孙策以大军万余扫平任何叛逆了,所以最持重的办法还是稳固根基。

    朱治闻言立即表态,说道:“那孝廉最后一個名额便不考虑另外十二县之人,留给吴县了。在吴县豪族众多,在尚未派人加入将军麾下的大族中,张氏的确最适宜。”

    孙策眉头一挑,原来还有这么一层关系。

    吴县大族除了陆氏跟孙氏有仇之外,顾氏、朱氏等都先后有人加入了孙策麾下,成为统治吴郡的一员。

    张氏还没有族人担任军政要职,却又掌握了大量财富,难免会有种惴惴不安,担忧自己被排除在统治阶层之外。

    这时候他要继续统帅上千部曲龟缩在坞堡中,恐怕双方都不互信,难免祸乱中生。

    他搬到吴县来,恐怕也是想着消弭孙策对他的芥蒂和猜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