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杨老头劝不动老妻,只得和她一同去了县城,跟儿媳说明了来意。

    安宁看着桌上的三十两银子,很是诧异,说:“爹,娘,在留下平安和如意之前,我就已经知道他们是吴家的孩子了!我之所以会留下他们,还是因为大嫂百般请求,想给这两孩子一条活路。因为这两孩子的生母没了,后娘又不成个样子,整日磋磨他们。大嫂开了口,我为了周全她的颜面,才想尽办法把人弄过来。这前前后后,我可不止花三十两银子。照爹和娘的说法,是吴大娘来求的情,不晓得大嫂知不知这事?”、

    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!你大嫂糊涂了,一个外嫁女,管起娘家的事。她是个没见识的,聪明一时,糊涂一时,也是有的。你呢?你可是个识文断字的!她敢提,你就敢答应?”杨老头面带不悦地盯着安宁,叹气道:“我还一直以为你是个灵醒的!这个事,你说了不算,老大家的说了也不算。”

    安宁听这话的意思,这事儿他说了算!

    “爹,如今人已经安置在咱家里,他们吴家想赎回人,就不能由他们牵着鼻子走,由他们说了算!”安宁故意曲解杨老头的意思,说:“哦,我花了八十多两弄回来的人,他吴家想三十两就赎回去?这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买卖!您说是不?他们要是怕跌了面子,想把人赎回去,就得看他们肯为这个面子出多高的价,更得看咱家出什么价!”

    杨老头和刘氏面面相觑,明明亲家说人是三十两买回去的,怎么就成了八十两?

    “你当真花的八十两买的人?”刘氏见过周大地主家买丫鬟婆子,顶了天三十两一个,不禁道:“这买卖前,你怎不去打听打听行市?买贵了!”

    “明面上没花这么多钱!”安宁把吴氏怎么求她,她又怎么设局把人弄过来,悉数将给杨老头和刘氏听,道:“想把人赎回去,可以!可叫我为此赔银五十两,门都没有!爹,娘,你让吴大娘跟吴老三说,没有一百两,休想把人赎回去。”

    杨老头沉着脸,很是不高兴。他心里头犹疑不定。这要把人留下,一个“仗势辱亲”的名声就要扣在老三头上;这要是让人用百两把孩子赎回去,又得扣上个“贪得无厌”的名声。

    这两孩子,留还是不留呢?

    杨老头和刘氏都没法劝媳妇,三十两就把人给放契,因为他们连自个儿心里那关都过不去!三十两和八十两,可差着五十两呀!他们屋里田间忙活一整年,也存不下五十两。

    杨老头左右为难,唉了一声,拍桌道:“这可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“也不是没有法子,就看爹和娘肯不肯了!”安宁说完这一句,就不肯再往下说。

    杨老头见她卖关子,也不搭腔,只有刘氏喜形于色,忙问:“什么法子?肯不肯的,你先讲来听听。”

    “常言道‘解铃还须系铃人’!既然是大嫂惹来这么件事,就叫她回娘家说个明明白白。咱一片好心,出钱又出力,总不能担个坏名声,是不是?”安宁出主意道。

    杨老头闻言缓了脸色,沉吟道:“老三媳妇说得有理!就该这么招!老大媳妇敢自作主张,就要承担这后果。”

    刘氏晓得老三媳妇不好拿捏了,也同意道:“她自个惹出来的事,叫她自个儿解决去!走!咱这就回去,跟她好好说道说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