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公元959年(后周显得六年),即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二十一年之后,“五代第一明君”后周世宗柴荣,试图出兵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。

    这年四月,柴荣亲率大军北伐,水陆并进,出师仅四十二天,几乎兵不血刃,先后收复三关三州,即:益津关(今河北霸州)、瓦桥关(今河北雄县)、淤口关(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)以及瀛洲(今河北河间)、莫州(今河北任丘)和易州(今河北易县)。

    此时,辽国皇帝是穆宗耶律璟,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,时人称之为“睡王”。因为他晚上彻夜饮酒作乐,白天则蒙头大睡。

    耶律璟昏聩不堪,而且杀人成性,弄得辽国朝政一片混乱。大臣萧思温(即萧绰之父)劝他出兵收回失地,他不以为然地说:

    “燕云本是汉族之地,是后晋割让而来,他们拿回去就拿回去,也没什么可惜的。”

    柴荣率北伐大军,准备乘凌厉之势,继续北上,一举攻克幽州(后称燕京)。可是,五月二日晚,柴荣突患重病,卧床不起。史书说:“圣体不豫,翌日病亟。”大军遂停止前进,班师回朝。

    一个多月后,柴荣带着无尽的遗憾,辞别人世,年仅三十九岁。

    柴荣是邢州尧山柴家庄(今河北邢台隆尧)人,其家族是当地望族。他从小在姑父郭威家长大,既是其内侄,又是其养子。年轻时,柴荣曾与别人一起贩卖过茶叶,后弃商从戎。史书说他:“器貌英奇,善骑射,略通书、史、黄老,性沉重寡言。”

    公元951年,郭威称帝建立后周。柴荣以皇子身份拜澶州(今河南濮阳)节度使,期间“为政清肃,盗不犯境。”后加封为晋王,并出任开封尹,判内外兵马事,总揽兵权。

    公元954年郭威病逝,柴荣继位为帝。

    继位之初,柴荣雄心勃勃,计划用三十年时间,开创一番宏伟大业:“朕当十年拓天下,十年养百姓,十年致太平。”

    在位期间,柴荣励精图治,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整顿,大大提高了后周的军事实力。他率军南征北战,为结束五代分裂局面,加快中国统一进程,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

    假以时日,或许柴荣真能收复燕云十六州,驱走契丹,开创一个崭新而强盛的大周时代。

    然而,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。柴荣执政不满六年,像一颗耀眼夺目的流星,划过五代之时黑沉沉的夜空,令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万千。

    柴荣在病逝之前,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,掌管殿前禁军。

    赵匡胤,字元朗,祖籍涿郡(今河北涿州),出生于洛阳夹马营(今洛阳瀍河回族区)。他父亲叫赵弘殷,是一名军人,后来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。赵匡胤21岁时独自离家闯荡江湖,22岁参军投靠郭威。柴荣继位后,赵匡胤开始执掌禁军,跟随柴荣南征北战,屡建战功,颇得柴荣信任。

    公元960年正月初一,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时,忽然接到北方战报,说北汉与契丹联兵进犯。符太后与宰相范质、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,急忙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御敌。

    正月初三晚上,大军在汴梁城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发生哗变,将士们拥立赵匡胤为帝,史称“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”。正月初四,大军返回京城,年仅八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。随后,赵匡胤登位,是为宋太祖。赵匡胤此前担任归德军节度使,藩镇所在地是宋州(今河南商丘)。他登位后便以宋为国号,定都开封。

    很显然,陈桥驿发生的事件,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政变。但军事政变没发生大流血与大动乱,几乎是“兵不血刃,市不易肆”,政权实现了平稳转移与交接,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。赵匡胤以高超的政治手段,创造了中国历史上“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”。

    当时,中国各地政权割据,海内四分五裂。登位之后,赵匡胤首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。他采纳宰相赵普提出的“先南后北”的战略方针,先后统一了荆南、湖南、后蜀、南汉、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。

    公元976年(开宝九年)农历十月二十日深夜,年仅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,留下了“烛影斧声”这一千古疑案。随后,其兄弟赵光义继位,是为宋太宗。

    宋太宗继位时,南方割据政权已基本统一。但在宋朝西北,还盘踞着一个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政权。

    北汉以石敬瑭为榜样,向辽国称臣,自称“侄皇帝”,因而获得辽国的保护。宋朝曾几次出兵攻打,都因辽国及时救援,无功而返。

    公元979年(太平兴国四年)正月,宋太宗决定再次出兵北伐,彻底消灭北汉。他令潘美率军攻打太原城,令郭进率军阻击辽国援军,自己亲率主力一部,从镇州(今河北正定)出发,牵制幽州辽军,使之不能大规模西援或南下。

    潘美率军将太原城四面包围,郭进在白马岭成功击败了辽国援军。四月下旬,宋太宗亲临太原前线,指挥攻城。五月初,北汉皇帝刘继元见辽国援军无望,遂开城投降。

    北汉政权的灭亡,标志着中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、分裂动乱局面的彻底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