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宣和四年(1122)八月中旬,宋徽宗下诏书,任命检校少傅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北伐军都统制,耀州观察使刘光世、同州观察使何灌为副统制,出兵二十万北伐,收复燕京地区。

    宋徽宗这个决定,在朝廷大臣间引起巨大反响。有支持的,也有反对的。大家七嘴八舌,唇枪舌战,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其实,从当年马植献策开始,宋朝决策高层关于收复燕云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。童贯、蔡京、王黼等是支持派,邓洵武、郑居中、李邦彦等是反对派。宋徽宗站在支持派一边,于是诞生了宋金海上之盟。

    蔡京对收复燕云的态度开始很积极,后来忽然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,变得很消极。其态度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与童贯个人恩怨方面的原因,也有他对当时社会认识方面的原因。宋徽宗对蔡京的转变很不理解,很不高兴。蔡京知道自己阻止不了北伐,于是在宣和二年(1120)五月,多次向宋徽宗提出辞呈。

    宋徽宗接受蔡京辞职,任命赞成北伐的王黼为宰相。正当朝廷紧锣密鼓地准备出兵北上时,东南江浙一带突然爆发了方腊起义,打乱了宋徽宗的计划和部署。此后,宋徽宗对收复燕云心灰意冷,打算放弃这个梦想。而今,在王黼的百端鼓动下,梦想的火焰又在宋徽宗心里重新点燃,熊熊燃烧。

    为统一思想,避免扰乱军心和民心,在王黼的一再请求下,宋徽宗下了一道严厉诏令:“妄议此事者,必罚无赦!”

    大臣们被震慑住了,皆闭口禁言。唯独朝散郎宋昭敢于仗义执言,他毅然上书:

    “臣闻犬戎之性不可以结信义,他们去来无定,叛服不常。陛下自即位以来,御戎之术实为上策,辽使之来,宴犒赐予,恩数曲尽。因此,他们怀德畏威,向风慕义,稽首称藩。介胄之士,橐弓偃息,黔黎之民,鼓腹咏歌。历观三代以来,倾心悦服,至诚面内,莫如今日,实太平希世之盛事也。

    比者,王黼、童贯力引狂生李良嗣、董才之徒,妄兴边事,致烦宸虑,遣大臣提重兵,久屯塞上,仓廪府库为之一空,官卒民兵死之无数。财用尚可复全,死者何以复生?王黼、童贯欺君罔上,蠹国害民,罪不可赦!臣愿断此数人头以谢天下,不惟慰安燕人之心,使之明知陛下德音,无复猜忌,谨守盟好,亦可使其余妄兴边事之奸臣贼子有所惩戒。

    李良嗣、董才皆北廷叛臣,心怀怨望,故附会边臣,撰造虚语,欲假中国之势,以复私仇耳。实两朝之奸贼,岂复忠义之可望哉!

    今女真刚勇善战,席卷北国,辽人全力相攻尚不能胜,傥与之邻,则将何术以御之?灭一弱国而与强国为邻,恐非中国之福,徒为女真之利耳。异日,女真决先败盟为中国患,必矣!此理之必然,事之必至。虽使伊周复生,不能易此议也。

    臣又闻两国之盟,败盟者祸及九族。陛下以孝理天下,其忍忘列圣在天之灵乎?陛下以仁覆天下,其忍置河北之民于涂炭之中,而使肝脑涂地乎?”

    宋徽宗看完宋昭奏章,气得拍案而起:“宋昭这个狂生,竟口出不逊之言。朕刚下旨不得妄议,他竟敢逆风而上,真是胆大包天!”

    王黼对宋昭更是恨得咬牙切齿,他向宋徽宗建议道:“此人必须斩杀,此风必须刹住。斩杀宋昭,可以杀一儆百,杀鸡示猴,看谁还敢如此狂妄不敬!”

    宋徽宗生气归生气,但脑子还很冷静,说:“还是不杀吧,一介书生,杀之无益。将其除名编管,令地方官严加管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