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正月初三傍晚,朝廷派往黄河岸边侦察敌情的斥堠,陆续返回京城。他们皆报告说:“敌军骑兵已渡过大河,正朝京师方向奔袭而来。”

    刑部尚书蒋猷闻讯,急忙率领一群侍从官跑到福宁殿,请求宋钦宗赶紧准备出城,以避敌锋芒。蒋猷是名老臣,这年已六十多岁,是宋神宗元丰八年(1085)进士。

    蒋猷说:“敌军骑兵已过河,情势危机,请陛下当机立断,火速出城避敌,不可犹豫也。”

    宋钦宗一听,当即令侍从们做好出城准备。同时,紧急召集白时中与李邦彦等宰执,商议出城对策。

    当天晚上,宋徽宗在出城前专程来到福宁殿,嘱咐宋钦宗以及在场的白时中、李邦彦等大臣,说:“他人不知,我知,此虏不可当也。予去往东南,皇帝可去陕右起兵,以图收复。”

    宋钦宗与宰执大臣们商议到夜深之时,也没商议出一个方案与结果出来。

    当晚半夜时,王黼、蔡京、朱勔、李彦等人,闻听金兵将至,都各自携带家眷和财物,乘船出城,逃难而去。

    正月初四日早晨,李邦彦得知情况后,急忙向宋钦宗禀奏:“六贼民愤极大,不能让他们这样一跑了之,必须进行惩处,以赢取民心。”

    宋钦宗想了想,说:“对这六贼,可先惩处朱勔、王黼与李彦三人,对蔡京、童贯与粱师成三人,缓一缓再说。”

    对如何处置“六贼”,宋钦宗早就有所考虑。他要分别轻重,分批进行处置。朱勔、王黼与李彦,是分量比较轻的,可作为一批处置;而蔡京、童贯与粱师成,是分量比较重的。而且,蔡京提拔的官员遍布朝内,童贯手中有军队,粱师成每日出入福宁殿,紧跟在皇上身边。所以,对这三人的处置,不能仓促进行,应择机而行。

    随后,宋钦宗下诏,诏令曰:

    “责宁远军节度使朱勔,放归田里;责太傅楚国公致仕王黼,为崇信军节度使,永州安置;赐翊卫大夫安德军承宣使李彦死,并没收李彦家产。”

    六贼中,第一个被处死的是宦官李彦。

    这时候,宋钦宗知道,御驾亲征的计划已经落空,他打算出城避战。至于去往何处,仍没最后确定。

    这时候,越王赵偲听说皇上有出城避战之意,急忙上表,建议皇上留守京师。赵偲是宋神宗第十四子,即宋徽宗兄弟,宋钦宗的叔叔,他在奏表中说:

    “都城内是自家社稷之地,兼仓场在内,万不可舍去。况有城壁坚固,若坚心守之,天地宗庙必降祜护。若人主一出,都城人乱,宗庙亦不可保。况西北两番,皆有人使在驿。若主人出外,内外相应,如何保宗庙社稷?及上出外,粮草之类,置于何处?猝办取索,岂无贼徒之变?若坚守都城,万一有不虞之事,亦不失社稷,兼百姓皆恐主上出外。更乞亲御宣德门,抚谕万姓,三军尚未知主上圣明忧民爱军之意。其新城诸门,乞差得力能臣守护。臣意逼切,不避万死。”

    宋钦宗看后,觉得叔叔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。如果自己置宗庙社稷于不顾,出城而去,百姓会怎么评说?后世会怎么评说?而出城之后,粮草费用怎么解决?谁来保护自己的安全?所以,对于是否必须出城避敌,宋钦宗又有所怀疑。

    一开始,宋钦宗的确打算去往陕西一带招募兵马,以图后计。

    最早建议宋钦宗去往陕西的,是蔡京的儿子蔡翛。早在年前十二月二十七日,蔡翛就想建议宋钦宗赶紧去往陕西,但没有机会建言。直到正月初一,蔡翛才得到在延和殿奏对的机会。当时,在此等候奏对的还有给事中王云。

    王云说:“现在,大臣皆惊慌失措,李士美(邦彦)已失魂矣,不论我问他什么,都不能回答,至今谋划不定,奈何?今来不知蔡公何所建白也?”

    蔡翛于是将自己的想法,简要说了说。王云点点头,说:“我今日所对内容,也正为此,希望大家一起努力,劝说皇上赶紧出城。”

    蔡翛见到宋钦宗后,说:

    “天子不该踏足危险之地,且上兵伐谋。今太上皇既已决定南幸,为新天子计,不若去往陕西,召集藩翰大臣,然后数道并进,乘我军锐气出兵,以图收复,此乃万全之计矣。金人若侵犯都邑,则都城为患,不过是一把火而已,危害不及社稷。万乘至尊,切不可与敌将角胜负,守孤城于无救之地。”

    对蔡翛所言,宋钦宗很赞同,说:“卿可先去长安为帅,为朕先去集合队伍,准备粮草,等候朕来。”

    蔡翛答应:“臣当竭尽全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