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朝后,宋钦宗下旨,召太常少卿李纲到延和殿单独奏对。

    延和殿坐落在崇政殿之后、景福殿西北,建成于大中祥符七年(1014),初称承明殿,后叫端明殿,又改名延和殿。这是一个便坐殿,并不是正殿。皇帝召见大臣谈话,地点一般都选择便坐殿,这样便于交谈与沟通,气氛也会比较融洽。

    李纲,字伯纪,这年四十三岁,祖籍邵武(今福建邵武),自祖父一代起迁居到江苏无锡。其父李夔,官至龙图阁待制。政和二年(1112),李纲进士及第,三年后,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。不久,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,被免去谏官职事,改任部员外郎,后升迁为起居郎。起居郎的职责是负责记录皇帝言行,虽职级不高,只是从六品,但因每天工作在皇帝身边,故很重要。

    宣和元年(1119)五月,京城连降暴雨,水灾严重。李纲上疏说,京师阴气太重,此乃上天示警,让朝廷关注内忧外患之问题。李纲建议宋徽宗下罪己诏,广求真言,进行变革。宋徽宗阅后很生气,认为李纲借水灾而言政治,议论不合时宜。李纲于是被贬出京,到沙县(今福建沙县)监管税务。直到宣和七年(1125年)七月,李纲才被召回朝廷,担任太常少卿。

    由此看来,李纲回到中央任职,仅仅才五个来月。此前六年多的时间里,他有一半时间待在南方一个小县城里,另外一半时间回到家乡无锡为父守孝。由此也可看出,李纲在中央的资历与根基其实都比较浅,人脉资源也并不深厚。

    但李纲是一个很有远大抱负的人,素以天下为己任。他的抱负,从他写的一首名为《病牛》的诗中可以看出:

    “耕犁千亩实千箱,力尽筋疲谁复伤?但得众生皆得饱,不辞羸病卧残阳。”

    李纲与吴敏关系很好,吴敏比李纲小六岁。吴敏觉得,李纲这人目光远大,见识深刻,能担大任,于是就向宋徽宗力荐李纲。宋徽宗答应召见李纲,李纲也准备“刺臂血上疏”,恳请宋徽宗传位给皇太子。然而,李纲在睿思殿外苦等了半天,也没得到宋徽宗召见,却等来了一个宋徽宗禅位的消息。

    李纲满腹政治军事经纶,却没得到一个当面向皇帝陈述的机会,心里很是苦闷。吴敏于是又向宋钦宗力荐李纲,希望宋钦宗早日召见李纲,听一听李纲对时事的分析。

    李纲是宋钦宗继位后第一个单独召见,且地位比较低的大臣。这说明,宋钦宗对李纲是很看重的。同时也说明,宋钦宗对吴敏的建议也很尊重。

    对于李纲,宋钦宗虽从未谋面,但早就有所耳闻。当李纲走进延和殿时,宋钦宗起身迎上前,说:

    “卿昔日论水灾章疏,朕在东宫曾见过,至今犹能忆诵。朕曾为此赋诗一首,其中有句叫做:秋来一凤向南飞。”

    李纲赶紧道谢,礼毕之后,禀奏道:

    “陛下养德东宫,十有余年,恭俭日闻,海宇属望。道君皇帝观天意,顺人心,为宗社计,传位陛下,交手畀付,皎然明白,下视有唐为不足道也。愿致天下之养,极所以崇奉者,以昭孝德。”

    说完奉承话,李纲转入正题:“臣以为,金人闻听内禅,势必请和,可能提出五个停战条件,即五欲:一、欲称尊号;二、欲得归朝人;三、欲增岁币;四、欲求犒师之物;五、欲割疆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