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“跟同宿舍的人吵架了?”我们在里屋听到母亲低声问。“大姐……”随后听到了小姨的哭泣。“受欺负了?都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啦,住集体宿舍不同于住在自己家里,事事要宽宏大量嘛!”小姨的哭声很低很低,却令我听了心碎……那一夜,母亲便陪小姨睡在外屋。第二天,小姨病了。高烧中偶尔说一句我们听不清楚也无法理解的呓语。

    第三天,雨停了。来了两个小姨厂里的领导,说是要向母亲了解一些有关小姨的情况。母亲将我们一个个从里屋赶出来,关上门,在里屋和他们说了半天。

    母亲送他们走时,脸色很阴沉。从外面进屋,先站在小姨铺前,怔怔地瞧了一会儿熟睡中的小姨,慢慢转过身又独自发呆。接着抓起块抹布,心不在焉地抹抹这儿擦擦那儿。忽然对我说:“绍生,你好好在家照看你小姨,我去请街头私人诊所的王老中医来。”

    不大一会儿工夫,母亲将王老中医请来了,见我们守在小姨铺前,无缘无故冲我发起火来,大声训斥:“还不出去!”我看得出母亲心里极烦,乖乖地退了出去。王老中医走后,我和弟弟妹妹们还不敢进屋,就从土埋半截的窗子外面偷偷朝屋里窥视,见母亲正一手扶着小姨的肩,一手端着水杯,几乎是用命令的语调说:“红糖水,喝下去。”小姨喝了那杯红糖水,母亲扶她躺下,坐在铺边,瞧着她的脸,冷冷地问:“刚才你们厂里的领导来过了,你知道?”小姨的头在枕上微微摆了一下。她好像接受审问的人一样,目光又诚恳又羞愧地望着母亲。“几个月了?”“三个多月了。”“你竟骗了我!““……””你瞒过了我的眼睛,能瞒得过别人的眼睛吗?能瞒多久哇?!““……””说,是什么人的?““……””说话呀!““……””你哑巴啦?”“大姐,我不能告诉你。我谁也不能告诉。”“你……”母亲生气了,倏地站了起来。随即忍气坐下,又问:“好,我也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尊姓大名,那你们事到如今,为什么不结婚?““……””他……要撇了你?”小姨的头又在枕上轻轻动了一下。“那么难道……是你不愿意?!““……””你给我说话!”“大姐,我不能和他结婚了……”“什么?你肚子里怀上了孩子,你倒说不能和他结婚了!”“大姐,你别追问了!”小姨闭上了眼睛,两颗很大的泪珠,从她脸上滚落下来。“我要问,问个一清二楚!你爹当初是如何把你托付给我的?难道你忘了吗?”母亲又动气了。

    “你要不说,你就离开我家!我不能让人指我的脊梁骨,说我收留了个大姑娘,在我家生下个不明不白的孩子!”小姨又睁开眼睛,噙泪望着母亲,说:“大姐,你放心,我病好点,就走……绝不连累你的名誉。”“走?你往哪走?”“没有去路,还有死路!”小姨轻轻往上扯被子蒙住了头。我看见被子在微微耸动着。“唉……”母亲长长地叹了口气,又是怜又是恨地说:“你呀你,你这都是为了什么呀!”轻轻掀开被角,用手掌心去擦小姨脸上的眼泪。小姨始终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。小姨被厂里开除了。母亲却并未因此而把小姨赶走。小姨在我们家里生下一个小女孩。女孩刚刚满月,小姨的父亲就从农村来了,将小姨和孩子一块儿接走回农村去了。母亲那一天怀着无比的内疚对小姨的父亲说:“大伯,我对不起你……”

    小姨怀中抱着孩子,一步步走至母亲面前,双膝同时一屈,给母亲跪下了。她仰起头望着母亲,泪流满面,想说什么话,嘴唇抖抖的,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。

    母亲扶起她,也想对她说什么,也是嘴唇抖抖的,一个字也没说出来。母亲一转身走入屋里,再没出来。是我将小姨父女送到了火车站。火车开走后,我望着远去的火车,感到我心中最美好的东西也被火车带走了。回到家里,我发现母亲的眼睛哭红了……不久,小姨来信,说她可能做村里的小学教师,我和母亲都为此减少了一些替她感到的忧郁。几个月后,小姨又来了一封信,说是当小学教师的事不成了……往后,小姨和我们家也就只有书信来往了。

    我升初中那年,小姨又从农村来我家住了半个多月,带着孩子。

    那女孩已经五岁了,一张小嘴很甜却面黄肌瘦的。母亲很疼爱这没父亲的孩子,有口好吃的,总要留给她吃。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,家中也谈不上有什么好吃的。两掺面的馒头,就是很馋人的东西了。

    小姨却明显地老了,仿佛有三十多岁了。穿的也是打补丁的旧衣服,满面愁容。半个多月内,几乎就没见她露过笑脸。母亲曾私下里劝小姨再找个男人。小姨瞧着她的孩子,凄然地说:“大姐,我眼下没这心思,等把孩子拉扯成人再考虑吧。”母亲说:“傻话,那时哪个像样的男人还会讨你?趁现在还算年轻,赶快找个男人吧,也能帮你把孩子拉扯大。”小姨沉默许久后,低声说:“只怕找个不通人情的后爹,会给孩子气受。”母亲急躁了:“哪个又是孩子的亲爹呀!但凡是个有良心的男人,能把你们母子俩撇下了不管吗?”“大姐,你别那么说这个人吧……”小姨几乎是在请求。母亲便忍住许多要说的话不说了。我们家的日子也很艰难,小姨不忍心分我们全家的口粮吃,半个月后就带着孩子回农村去了……从那一年至今,已整整二十三年了。我下乡,上大学,落户北京,就再也没见到过小姨了……

    回想起这些往事,我对小姨充满了深深的同情。并且对那个造成小姨一生如此悲凉命运的,仿佛只一度存活在小姨心灵中的男人,充满了强烈的憎恨。我从哈尔滨到北大荒,从北大荒到上海,从上海到北京,在生活的道路上匆匆地奔来赴往,几乎就将小姨忘却了。只有弟弟妹妹们在来信中提及小姨,才使我想起这个与我们的家庭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,却是除了母亲而外唯一使我们感到最亲近的女人。即使想起她,也是想起了那个抱着刚满月的孩子,双膝跪在母亲面前的,脸色苍白,两目盈泪的小姨。当时的离别情形,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深了。如今听母亲讲,小姨已是不久于人世之人了,我对小姨的思念,油然而增强起来。

    第二天,我本想就到双城去看小姨,却来了两个中学时期最要好的同学。他们是到家里来请人去帮忙安装土暖气的,意外地见到我,自然就聊了起来,误了火车时刻。第三天,我生怕再被什么人耽搁在家中,一清早便离家,赶上了去双城的郊区火车。小姨家所在的村子竟是个大村,有百户人家以上。新盖的砖房不少,有些人家连院落围墙也是砖的。足见农民们的生活是比过去富裕多了。

    我向几个村人询问小姨家住哪儿,都摇头说不知道有这么个人。我只好又说出小姨的名字,他们才恍然大悟,纷纷说:“原来你要找秀秀她妈呀!”一个姑娘便主动引领我。

    路上,她问我:“你从天津来?”我反问:“为什么你以为我从天津来?”“秀秀在天津读大学嘛!你和她是同学?”她用一种猜测的目光看我。我说:“我从哈尔滨来,秀秀是我表妹,她妈是我姨。”“是吗?这我可从来不知道……”她那猜测的目光,就转而变成了研究的目光,上下打量我,要把我“研究”透彻似的。姑娘引我走入一个破败的院落,说:“就住这儿!”那房子,很久未修缮了,与周围的变化极不协调。我犹豫了一下,走了进去。一位中年女人在炕间熬药,惊奇地扭身看着我,问:“你找谁?”我说:“我从哈尔滨来,看我小姨。”她“啊”了一声,说:“快进屋吧,我知道你是谁了,她天天念叨你呢!”走入里屋,见小姨躺在炕上,一副气息奄奄的样子。她怔怔地瞧着我。“小姨!”我情不自禁地叫道。“是……绍生?!……”小姨便要挣扎起身,却是挣扎不起。我立即走到炕边,轻轻按住被子,不使她动。小姨拽住我的一只手,眼中落下泪来,说:“想不到我还能活着见你一面……”那女人,是小姨家的邻居,受村人们的委托,天天来照料小姨的。我向她道过了谢,她就走了。

    她走后,小姨用手轻轻拍着床边。她那只手很枯瘦,皮肤也很粗糙,呈黧黑色。她已病得连抬手的气力都几乎没有了,手臂像死肢似的贴在炕上,连手腕也看不出在动,只有僵曲的手指抬起,落下……这双手曾多么温柔地爱抚过我啊!

    也许只有我才能明白她的意思,我轻轻走到炕边,坐了下去。

    她那只手抓住了我的手,抓得那么紧,仿佛她全身最后的力量,都集中在她那只手上了,就像一个唯恐被单独留在家里的孩子,紧紧抓住母亲的手不放一样。

    我心中一阵酸楚。

    我注视着她的脸,想要在这张脸上寻找到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,想要重见昔日的美。哪怕是一点点美的余韵,小姨她不过才四十多岁啊!这张脸曾在我还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,使我初次懂得了什么叫羞愧,也使我初次懂得了什么叫美好。然而这张脸如今苍老得使我根本认不出来了,浮肿,灰黄,目光无神,头发稀少得可怜。

    “我的样子……是不是……很……难看?……”小姨用微弱的声音问,无神的目光,凝视在我脸上。

    “不,小姨,你别这么说。你……会好起来的……”我转过脸去,不忍再望着她。

    “我会好起来?……也许……我想,我也不会就这么……就死了……”她微笑了一下,像阳光在枯叶上的一抹闪耀。

    几只母鸡气宇轩昂地逛进屋里,仿佛它们才是这间屋子的主人似的,目中无人地东刨一下,西啄一口。

    小姨又开口说:“你……替我……喂喂鸡……外屋粮箱里……有米……”

    我便起身将鸡唤到院子里,一边机械地撒米,一边又想到了那个仿佛隐藏在小姨可悲命运的阴影之中的男人,并为自己也是一个男人感到罪孽深重。